初心如磐担使命 千帆竞发启新程
八一广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南昌城里近200处城建项目以“八一”为名,书写着这座城市对铁血军魂的深情追忆,也镌刻着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95年前,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在南昌诞生,迎来人民武装革命的破晓,也赋予了南昌“天下英雄城”的无上荣光。
95年后,军徽与军旗上的“八一”二字更加熠熠生辉。八一南昌起义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早已汇成南昌人民的信仰之光、信念之火、信心之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
从人民军队诞生的开天辟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新时代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融入城市血脉的红色基因不断引领南昌人民顽强拼搏、追寻求索,接续昨日的辉煌,牢记今日的担当,开启明日的希望,奏响感天动地的发展乐章。
枪声为令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站在时代的峰峦,让我们凝望那热血铸就的历史坐标——
1927年8月1日凌晨,也是这般酷暑,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手握钢枪、脖系红巾的将士们浴血淬火、英勇鏖战,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
那一天,奔涌的激流冲破黑暗,红色的巨浪震撼河山。
那一天,中国革命开启新纪元,民族命运来到新起点。
那一天,脚下的这片土地写就人民军队灿烂历史的第一笔,从此,“八一”成为南昌最鲜明的符号、最核心的元素、最独特的禀赋。
八一广场、八一公园、八一大道、八一大桥、八一中学……近200处城建项目以“八一”为名,书写着这座城市对铁血军魂的深情追忆,也镌刻着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在老城区最繁华的中山路上,庄严肃穆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伫立在绿树掩映中。每个对外开放的日子,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有序排队等候参观。
“文物背后是一批批革命烈士谱写的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敝苣┗蚪诩偃?,11岁的章子逸常来纪念馆担任“小小讲解员”,他声情并茂的讲解和对革命历史深刻的理解总能感染很多游客。
几年前,章子逸跟着妈妈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时,无意中在烈士名单里看到“夏香苹”三个字?!罢飧雒衷趺凑饷词煜ぃ俊被丶液?,章子逸向家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白右荩饩褪悄愕奶媚棠萄??!奔抑欣先嘶卮鸬?。
得知自己的亲人是革命烈士,章子逸对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不断努力学习,他成功加入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红色故事百人团。他说,自己是革命者的后代,一定要将那些动人的革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历史凝铸基因,基因典藏历史。光影散落,一件件馆藏沉默如金;岁月如歌,一幕幕往事历久弥新。
不仅有遍布各处的“八一”地标,革命历史底蕴深厚的南昌还将红色文化资源与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新时代价值。
如今,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小平小道、方志敏烈士纪念园、梅汝璈故居等红色革命景点与南昌舰、南昌军事主题公园、牛行车站与南昌起义展示馆、建军雕塑广场等新建红色地标遥相呼应,“一江两岸”的红色历史文化符号由点成线、由线成面,无声地述说着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史诗故事,成为教育和激励人们奋斗前进的生动教材。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95年来,八一南昌起义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如同参天巨树,新芽岁岁破枝、枝干年年伸展,在接续奋斗中展开南昌前行的年轮,一代又一代南昌党员干部以之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校准前进的方向。
“只要干得动,我永远会为村里的老百姓做事?!蓖哑豆ゼ嶂?,扶贫干部跋山涉水、精准施策,走进千家万户,不让一个人掉队。
“我是党员我先上,洪水不退我不退?!焙樗聪?,党员干部枕戈待旦、立身为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摧不垮的大堤。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95年岁月峥嵘,从“敢为天下先”的气魄胆识到“脚上有土、心中有谱”的工作作风,从“自信、发奋、齐心”的奋进姿态到忠诚干净担当的“四有”干部标准,八一南昌起义中孕育出的伟大革命精神,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持续为南昌打造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城市指路领航。
疫情突如其来时,党建引领“洪城红”应急队伍火速集结、勇毅逆行,225支中队、835支小分队众志成城,将组织触角延伸到“最后一米”,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保障。
部分基建工程进度缓慢,各有关县区和相关部门敢打硬仗、挂图销号,一项项“胡子工程”如期“剃胡子”,10余年道路“肠梗阻”被打通,利民惠民实效不断释放。
这是攻坚克难的一脉相承,也是人民至上的崭新篇章。南昌广大党员干部把对脚下土地、身边人民的热爱,对肩上责任、心中信念的执着,书写在豫章大地,铭刻在群众心间,为率先“作示范、勇争先”,再展英雄城雄姿、续写新的时代荣光凝聚起磅礴力量。
时空为媒 拼搏精神历久弥新
以夜空为幕,以赣水为台。7月30日晚,一场流光溢彩的无人机飞行表演,在赣江畔的建军雕塑广场上空开演。伴随着激昂的音乐,600架无人机缓慢升空,在光影变幻中,呈现出一幅幅“八一”主题的画面,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飞机从南昌起飞;新时代新征程,蓬勃的航空产业成了南昌的新名片——同一片天空下,从硝烟弥漫到飞机轰鸣,再到此刻的“天灯”闪耀,南昌以主动担当的实干精神,书写着对党绝对忠诚的决心。
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长子”,南昌曾是我国航空制造多个“第一”的诞生地,如今亦是我国重要的航空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
从修理仿制到自主研制,从“首架飞机”到“国之重器”,从航空工业洪都“一枝独秀”到60余家航空企业“大树成林”,南昌航空制造产业体系日趋完整,集聚效应愈发凸显,工艺技术加速向高端迈进。
随着瑶湖机场的建成运营、航空工业洪都整体搬迁入驻南昌航空城,一批航空装备制造业“新星”在这里迅速集聚,南昌航空制造走进新时代。
历史川流不息,时代考卷常新。
面对新格局新形势,南昌始终紧握“敢打第一枪”这根“八一”接力棒,以更大气魄、更宽视野、更强力度在时代竞争中拔得头筹。
2016年,面对VR在全球掀起的热潮,南昌以时不我待的魄力,打响国内城市级VR产业发展的“第一枪”。六年来的拼搏创新,南昌VR产业在摸索中不断壮大,一大批国内外VR相关领域头部企业在此集聚,2021年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
今年初,南昌再次第一时间抢跑数字经济“新赛道”,紧跟省委、省政府做优做强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的要求,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重点领域,提出着力构建“一核三基地多点支撑”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凭借良好产业基础,当前,南昌数字经济规模已达2749.5亿元,位于全省第一梯队。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南昌始终秉承红色革命精神,坚韧不拔、顽强不屈,以更强毅力、更大决心、更足信心为实现伟大事业而接续奋斗。
3000多次科学实验、每天十几小时产学研轮轴转……2004年,南昌大学江风益团队最终攻克世纪难题,使硅衬底GaN基LED技术在南昌诞生,一举打破了日美公司蓝宝石衬底、碳化硅衬底芯片的技术垄断,闯出了LED芯片全球第三条技术路线。
关键技术的突破,直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爆发。
十余年来,南昌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移动智能终端、LED和VR等三大优势产业集群,成为我省“2+6+N”产业中两个万亿元级产业之一。其中,LED芯片产能已跃居全球前三,成为国内最大的大功率LED光源生产基地,手机闪光灯和移动照明出货量全球第一。
对江铃汽车来说,奋斗的历程更加漫长和艰辛。几十年披荆斩棘,江铃成为了国内最大的负压救护车生产企业,坐拥全国最大的救护车生产基地。当前,江铃汽车正全力以赴生产核酸采样车、体检医疗车、疫苗冷链车、杀菌消毒车、隔离转运车和消毒防疫车等,保障“战疫第一车”按时交付。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融入城市血脉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赋予南昌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引领南昌冲破思想桎梏,涤荡历史积秽,不断自我革新,为实现奋进赶超扫除障碍、积蓄力量。
优化营商环境,南昌敢于动真碰硬,缩减权力寻租空间——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深入开展行政审批提速增效“四减一优化”专项行动,大力推进“网上办”工作,通过“一窗式”流程,将行政审批原14676个办事环节,压缩至8438个办事环节,减少了6238个,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减税降费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
今年,南昌市属国有企业由“9+1”整合重组为“4+2”,涉及8万多人、1057户企业,改革力度与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前所未有。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随着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的实施,截至今年6月24日,南昌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1.59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185.58%,市场主体总量突破60万户,达到60.5万户。
乘着改革的东风,南昌抢抓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机遇,开放合作全面拓展,以南昌(向塘)国际陆港、国际智慧空港为载体的“南北呼应”口岸开放格局逐渐形成。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南昌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642.5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89亿美元,均居全省第一。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随着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北航江西研究院、中国信通院江西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创新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汇聚,南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95%,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2054家,年营业收入3亿元以上的224家制造业企业中有116家建立了研发机构,覆盖率为51.8%。
回首过往,南昌的每一次挑战、突破、跨越都有底气、有拼劲、有耐力,其根本是这座城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发散出的气概、胆识、风采,彰显的是这座城不忘来路的情怀、格局、本色。
赣江为证 人民情怀润泽初心
“此次南昌起义,原为救国救民。”——95年前的这一主张,不仅体现了起义将士为民奋斗的价值追求,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此后,无数“最可爱的人”前赴后继、百折不挠——战争年代,他们攻必克、守必坚,用热血和牺牲换来了国家和民族的新生;和平年代,自然灾害、疫情突发,挡不住他们用生命护卫生命的不屈信念。
作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始终以“八一”为魂、为荣,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聚焦就业岗位、托幼园位、上学座位、医疗床位、养老点位、停车车位、如厕厕位,出台“人才10条”、逐年增设中小学幼儿园、打造“城区15分钟卫生服务圈”“农村半小时卫生服务圈”……南昌以人为本,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加快构建“米”字型铁路枢纽、加速成型“十横十纵”骨干路网,实现高铁通南北连西东、地铁四线换乘;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全力建设滨湖“水都”、生态“绿谷”、美丽“蓝带”;搭建“孺子书房”,以袅袅书香承续城市历史文脉……南昌以城为镜,不断提升功能品位。
鄱阳湖畔候鸟成群、秋水之滨白鹭齐飞、扬子洲头江豚腾跃、多个水域桃花水母漂游……刚刚获评国际湿地城市的南昌,正自豪地将优质生态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突破口,使“秀美绿”成为“英雄红”的最佳映衬。
以八一广场为中心,往东,瑶湖艾溪湖水润动人;往南,梅湖凤凰沟花红醉人;往西,“天然氧吧”湾里山青沁人;往北,“鹭鸟王国”象山树茂迷人。这座城,春赏花、夏采莲、秋登山、冬观鸟有了更多选择。
城市颜值的不断刷新,不仅点缀了市民的休闲生活,也为百姓的增收致富衍生出多种可能。
“我家的翠冠梨水分足、又甜又脆,今年能摘到70万斤,卖到江苏、福建、广东去,供不应求!”新建区西山镇草山村果农冯自文介绍,他的梨园春飘“白雪”、夏挂“翠玉”,引得游客顾客络绎不绝,已帮助30多名村民摘下“贫困帽”,每人每天可得一百多元收入。
土地托管还“托底”、农机包揽重苦力活、就近工作可顾家、特色种养殖有市场,村里大路小路宽敞平坦、宅前屋后干净整洁、河湖沿线水清岸绿,活动广场、集体食堂陆续建起,“老表”们的生活有了保障、有了滋味、有了奔头。
近些年,返乡留乡创业的青年多了,持外地口音的年轻面孔也多了,南昌的人气更旺了。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南昌增加了18.25万人,位居全国第三,人口增速超过全国、全省水平,也高于过去十年南昌市人口平均增速。
其实,选择一座城往往有一定必然性。18万人的落户,是南昌城市魅力俱增的有力证明。
不仅于此,以八一南昌起义蕴含的革命精神为强大支柱,以率先“作示范、勇争先”为不竭动力,南昌正为让人留得住、留得久、留得骄傲而不断书写新答卷——
今年第二季度,南昌市交通健康指数为69.27%,在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四,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南昌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
南昌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
如今,沿赣江西岸向英雄大桥驱车,长达28公里的“一江两岸”美景划过眼帘,畔江、连桥、贯城、串趣的市民公园与临江而立的幢幢高楼左右相伴,南昌的城市天际线更加靓丽出彩。
赣江中段,八一大桥与南昌大桥间,滕王阁与秋水广场隔江对望,古与今的交汇犹如滚滚江水,奔腾不息,温润滋养“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城。
时空变幻,精神永恒。再看这座城的大街小巷,新老南昌人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这是对百年党史征程浩荡而红色精神历久弥坚的历史自信,是对党和国家事业不断焕发出新生机活力的大国自信,是对英雄城踔厉奋发不断从胜利迈向新胜利的城市自信,亦是对身处美好时代实干苦干就能出业绩的机遇自信。
他们左侧胸前的城市徽章中,“八一南昌”赫然矗立——飞阁流丹气势恢弘、以红为底紧贴心房,指引着643万英雄儿女劈波斩浪、再打胜仗。(南昌日报记者 陶婧 陈茜 熊婷婷/文 杨紫韬/图)
主办:南昌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南昌新闻网
地址:红谷滩新区市委大楼南昌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邮编:330038
电话:0791-83885841 邮箱:ncwmb@126.com 赣ICP备130048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