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通过这个路口要等蛮久时间,现在居然是绿灯跟着车流变化,很智能,道路顺畅不少。”上班族张绮维说。
近日,在南昌街头,市民正悄然感受着城市交通的“焕然一新”:从传统的“车等灯”变为“灯看车”,高峰时段路口排队车辆明显减少,信号灯仿佛“长了眼睛”般根据车流量调控信号灯……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南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引入AI(人工智能)助力交通管理,构建智慧交通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
9月22日早高峰时期,在九洲大街抚生南路路口,记者看到,由北往南方向车辆“扎堆”驶来,新安装的智慧信号灯通过对来往车流量进行检测计算,正灵活地调整各个方向的红绿灯相位时长,原本预设的绿灯配时方案正在自动延长时间,直到感应器检测到该方向车辆基本通行完毕,绿灯才缓缓切换。
“智慧信号灯自适应可以根据由北向南的车流量情况来调整绿灯的放行时长,最大程度地智能调控通行流量,以提高通行效率,保障居民出行更加快捷?!笔泄簿纸还苤Ф涌蒲兴窬麓粤账?,“比如在它‘看到’路口的某个进口直行或左转排队车辆情况后,基于‘自适应控制算法’可实时根据交通流调整信号配时优化,采取灵活有效的配时方案,以实现缩短车辆等待时间以及有效缓解过于集中、拥堵现象。”
记者了解到,以往,传统的定时信号灯如同刻板的指挥家,不论车流量多少,始终按照既定的节奏挥舞着“指挥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车辆的通行效率。如今,这批智能信号灯融合了视频监控、雷达、互联网等多元交通感知数据,基于AI智能算法让红绿灯“看清”路口车流状态,“看懂”交通演变规律,从而做出相应调整,以减少路口压车现象的发生。
“高峰时期通过这个路口,最少要等2轮红绿灯,现在大多时候一次就能过,乘客也不会催我们了?!本@赐蟮烙肽喜蟮澜徊媛房诘牡蔚嗡净钕栌畋硎尽?/p>
从传统的“车看灯”到如今的“灯看车”,这中间的探索不是一时的。
在去年,南昌交警就已经在全市203个路口尝试“自适应控制”。经过长时间的算法优化、反复调试,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交通科学研究所在对全市各个路口进行细致入微调研的基础上,以视频流量检测器作为感知设备,实时采集路口进口车道的车辆占有率、排队长度等数据,将采集到的数据经过AI算法分析,并自动优化路口四个方向的绿灯时长,避免绿灯放空情况,通过“感知—分析—调整”的闭环,精心打造出了这套信号灯自适应系统。
目前,新一代智慧信号灯已在洪都中大道顺外路沿线、南昌西站沿线等53个路口正式上线,实现了24小时感应控制。“这53个路口已经达到了‘车辆最多停车一次’的理想状态,无论是早高峰还是深夜,信号灯都能精准匹配,让交通运行更加高效、流畅,不再出现放空的情况。”章丛琳说。
接下来,南昌交警将重点围绕高架快速路上下匝道、地面交叉口,以及南昌站、南昌西站、南昌东站等周边道路,计划今年年底智慧信号灯覆盖全市100个路口,驱动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转型升级,营造更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洪观新闻记者 胡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