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根在文明沃土。
在今年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上,我市4所学校上榜,6所往届全国文明校园经复查继续保留该称号。至此,我市共有全国文明校园10所。
塑文明校园之形,铸立德树人之魂,育复兴中华之人。近年来,我市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文明校园创建“六个好”为标准,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办学治校水平,让文明之花绽放在校园每个角落,伴随学子逐梦远航。
理想为炬 厚植育德沃土
“中国人还得争气才行。梅汝璈爷爷,您的心声我们听懂了!” 秋季开学日,梅汝璈故居内,南昌市洪都小学30名学生代表伫立梅汝璈雕像前庄严宣誓。胸前红领巾与池边红石榴交相辉映,既是对和平的珍视,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洪都小学将“开学第一课”搬进梅汝璈故居。主会场内,学生聆听梅汝璈东京审判的正义往事,通过视频连线北京的梅小璈,让其隔屏触摸父亲梅汝璈遗存的审判日记手稿。全校9个班级、4000余名学生也通过直播同步观看,在沉浸式体验中体悟和平重量。
立足英雄城底蕴,全市中小学各展特色:南昌一中深化“红梅党建”品牌,以红色研学、采茶戏传承等活动串联红色基因与文明传承,让“勤朴严实”校魂浸润成长;南昌市汽车机电学校探索成立“风雅颂”德育品牌,构建育人合力,打造德育创新典型。
从校园里的具体实践,到全市层面的顶层设计,南昌正系统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走深走实。市委宣传部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科科长燕志良表示,如今,全市各中小学还通过搭建观摩平台促互学、常态化了解创建情况,推动实践教育从“活动式”转向“浸润式”。
用活资源 丰富教育内涵
为将以德育人融入实践育人的日常,丰富立德树人的核心内涵,南昌多所中小学循着红色足迹开展研学,组织学生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等,通过观看实景剧演出、参观文物、聆听历史讲解等形式,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我看到了战士们的旧棉衣、笔记本和米袋。”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学生周子轩分享,“这些普通物品背后,是坚守信仰、不怕牺牲的故事。现在一看到国旗,我就想起革命先辈。我立志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学校以革命文化为抓手,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创新搭建革命文化布局引领的目标导航、建立促进革命文化全面融入的协同实施、建构基于革命文化有效落实的综合保障三大系统,让红色基因在教学中扎根、活动中浸润、实践中传承。”南师附小教育集团德育部负责人甘国安表示,通过耳濡目染与知行合一,让立德树人既有历史厚度,更有实践温度。
思想道德建设是文明校园创建的核心。为此,我市深入挖掘南昌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用活红色资源,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完善“理论+实践”教育体系,让红色诵读、研学实践等活动遍布校园,主旋律与正能量成为校园主流。
润物无声 根植文明种子
“文明就是从身边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2023年度南昌市 “新时代好少年” 谢兆廷说,举止端庄、谈吐谦和、遵守秩序、安静就餐,便是文明校园的真实模样。
“我们将文明教育融入课堂与实践,通过传统节日、主题班会明确行为准则,引导学生践行文明礼仪。”南昌市第二中学副校长唐思峰表示,学校开设了各类体育联赛,设立智能机器人活动室、国学教室、心远农场等,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文化润心,德育养人。文明校园的文化建设,核心在于价值共识与精神力量的传递。南昌市豫章小学以“文明引领课程,课程践行文明”为理念,将太平鼓、豫章绣、印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引入课堂。“‘小传承者’们带着创意登上舞台、走进社区,在实践中启智增慧、涵养品德,让文化传承与文明践行蔚然成风。” 该校副校长杜子彦介绍。
“在创建全国文明校园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校提炼特色,打造‘一校一品’,各参评学校通过深入挖掘和提炼具有独创性、代表性的工作经验和品牌项目,将学校的独特文化内涵融入创建过程,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竞争优势。”燕志良表示。(洪观新闻记者 刘宁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