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也是民生幸福的“连心桥”。“十四五”期间,南昌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交通强市建设,大力拓展对外通道,畅通内部循环,织就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有序推动城市“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市民出行速度不断“刷新”,出行品质持续增强,货物流动更加高效,以交通大动脉的强力搏动,支撑起南昌都市圈的筋骨,连接起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市道路打通发展动脉,乡村公路蜿蜒串联沃野,港口码头吞吐八方货物,银鹰振翅翱翔天际,地铁网络延展城市脉络……从天上到地下,一个由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组成的四位一体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在南昌加速建成,为经济社会阔步前行提供澎湃动力。
如今,俯瞰赣鄱大地,一幅“畅安舒美”的现代交通画卷正泼墨成型。
昌九高铁南昌东至何家线路所段开通运营
联通四方
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成型
“自从杭昌高铁黄昌段开通后,现在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今年国庆假期还带着朋友来南昌看升旗、赏烟花,作为南昌人,我很自豪。”在夏葵的微信收藏夹里,存着一张特殊的截图——2023年12月27日杭昌高铁黄昌段首班车票。这张车票不仅标志着南昌至黄山1.5小时交通圈的正式形成,更让夏葵的周末回家计划从曾经的辗转,变成了如今“高铁+地铁”的无缝衔接。
同时,随着杭昌高铁黄昌段开通,南昌进入了以南昌站、南昌西站、南昌东站为主,南昌南站为辅的“一城四站”时代。高铁优势进一步彰显,形成了南昌至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1到2小时,至上海、广州、深圳等周边主要城市3到4小时,至北京、昆明等重点城市6小时的高铁经济圈。
当前,昌九高铁建设如火如荼。8月28日,随着G9845次列车从南昌东站驶出,昌九高铁南昌东至何家线路所段(以下简称昌九高铁先行开通段)开通运营。这段铁路开通后,杭昌高铁开往赣州、深圳方向的列车可经此线路快速直通,缩短通行时间约8分钟,并分流经南昌南站驶入沪昆铁路、昌福铁路、沪昆高铁方向的列车,有效缓解南昌铁路枢纽运输压力,提高路网运输效率。
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昌九高铁已完成总投资计划的81%。其中,箱梁架设完成95%;17座隧道已贯通;3座新建设站房主体结构全部封顶,站台雨棚主体结构全部完工;四电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整条线路将于2027年3月建成并具备开通运营条件。昌九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实现与京九铁路、沪昆铁路、昌九城际、昌福铁路、沪昆高铁、京港高铁等铁路干线的便捷衔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速铁路网布局,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与周边城市群的互联互通。
如今,一趟趟满载着全国各地旅客的列车汇聚南昌,旅客下车后可登临“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滕王阁,赏烟花晚会,打卡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英雄城南昌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空、铁、公、水”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
航空方面,我市加快完善昌北机场集疏运网络,2025年,昌北国际机场累计开通航线109条,通航78个城市,其中,国内通航点70个,国际通航点8个。客运航线方面,形成了至北京、成都、海南、昆明日均10班以上,至上海、重庆、天津、西安等12个城市日均5班以上的干线网络,通往29个省会及直辖市,实现适宜通航的省会城市全覆盖,同时拓展了包头、达州、张家界、盐城等26个富有经济活力的支线市场。空港运营保障能力持续提升,T2航站楼C指廊正式启用,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发展内河水运事业,并取得显著成效。今年6月,南昌船闸通过能力正式突破5000万吨大关,标志着作为赣江“咽喉”的南昌船闸,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畅通水路运输大动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水运支撑。在港口建设方面,姚湾综合码头作为南昌港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综合码头之一,已开展“水+汽+铁”多式联运模式,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还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姚湾综合码头二期项目、龙头岗码头二期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新增千吨级泊位21个,秋水广场客运停靠点投入运营,新增客运泊位4个,进一步提升了港口的吞吐能力和运营效率。此外,昌东万家码头、厚田小洲码头等项目建设工作也在加快推进之中。一系列举措正加速构建南昌港“一港十区两核心”的现代化港口布局,赣江水运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港口体系的持续完善,已成为助力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带动区域经济跃升发展的“黄金水道”。
路畅业兴
路网建设提质增效
洪腾高架、桃花南路快速化改造、西二绕城高速等工程实现通车,复兴大桥、洪州大桥实现贯通,新南大道(G320)、隆兴大桥加速建设……近年来,我市持续、大力推进城市干线交通路网的建设,强化内畅外联,城市快速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线到网、从稀到密,从城市常速普通平面路网到现代城市多层级立体快速道路网络的跨越,干线路网骨架雏形已初步形成。目前,南昌高速公路里程达517公里,已形成以6条国道为主干、22条省道为脉络的交通骨架,国省道总里程达1138公里,其中国道405公里、省道733公里。桥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座桥梁中包括技术领先的昌南大桥(主跨180米)等2座特大桥,以及27座大桥,桥梁总延米数达1.69万米。
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南昌正加快构建以南昌为中心的“两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今年9月,西二绕昌北枢纽实现全线通车。这座跨越昌九高速、斜接机场高速的立体交通枢纽,规划的8条匝道全部启用,标志着南昌都市圈高速路网的关键节点彻底打通,有力支撑了南昌“揽山入城”战略实施。
“西二绕城高速的全线通车,标志着作为‘两环’中外环高速的西段将实现全面贯通。从最南端的厚田枢纽到最北端的昌北枢纽,全长80多公里的绕城高速大环线将彻底连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通市政规划科负责人王应华说。据介绍,闭环之后,从安义县城前往昌北机场的时间,由之前的约1小时缩短至35分钟;丰城、高安等县市经厚田枢纽接入“十二射”高速路网,通行也将更为便捷。与此同时,作为一条无缝衔接的“黄金通道”,西二绕城高速将南昌经开区、赣江新区、南昌高新区(经连接线)、红谷滩区(经前湖快速路连接)、新建区、湾里管理局以及安义县等重要发展区域高效串联成环,并与昌栗高速、昌铜高速、昌九高速等多条放射状高速公路紧密衔接,构建起“外环引领、多射联动”的强劲路网格局,从而充分释放“两环十二射”战略的整体效能。
在普通公路方面,我市建设同样成果显著。S218安义互通至石鼻公路(安义县古村大道)改建工程和S426袁渡至梁西(白虎岭至黄马互通段)公路改建工程已全线贯通。作为江西省“十四五”重点项目,全长49.1公里的新南大道(G320)项目于今年10月1日先行通车B标和C标相连通的20余公里道路。项目建成后,南昌市将进一步加强南昌国际陆港、小蓝经开区、未来科学城、九望新城、新建经开区等片区之间的联系,对加快城市“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步伐、深化城市东西向协同发展、促进港口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提升城市交通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下,放眼赣鄱大地,一条条农村公路如血脉般蜿蜒伸展……它们不仅是连接乡村与外界的纽带,更是承载着当地百姓对增收致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乡村振兴的梦想。
在南昌县冈上镇,省道S419(杨市线)的畅通为沿线企业带来便利,不仅缩短了运输时间,也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新建区溪霞镇新建成一条服务乡村产业的“产业路”,助力溪果农场的新鲜果蔬快速运出,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安义县黄洲镇宗山村,新铺设的柏油路向村外延伸,路面标线色彩分明、格外醒目。村内道路也全面硬化,直通家家户户,村民出行更为便捷;随着“罗梅公路”升级改造完成,梅岭风景区的旅游、交通和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提升。这条远近驰名的“网红路”吸引众多游客,也进一步优化和丰富了湾里区域的旅游路网结构……
近年来,南昌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高质量建设好“四好农村路”,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十四五”期间,我市农村公路各项发展指标均位列全省前列。全市农村公路县道总里程807公里,三级及以上县道里程616公里,占比达76.31%,高于全省平均占比8.98个百分点。全市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达100%、“组组通”硬化路100%、全域农村客运公交化达100%,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公路“三个百分百”。
高效交通
出行品质向优而行
交通,如同城市的血脉,既强劲地搏动着经济发展的活力,又温情地维系着千家万户的日常。在南昌,日益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正悄然重塑着市民的生活图景,赋予他们触手可及的便捷与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共同编织出亮丽的幸福底色。
8时15分,收拾好行李的廖辉走出家门,步行2分钟到达秋水广场地铁站后,他坐上地铁1号线列车,50多分钟后顺利抵达昌北机场。“自从地铁1号线延长线开通以后,赶飞机就更从容了,掐着点出发也不怕。”事实上,除了出差,地铁出行已经成为廖辉的日常选择,“现在工作日我都不开车,坐地铁上下班,方便快捷又经济实惠,曾经堵在路上的时间,我节省出来晨跑、陪伴家人,生活拥有了更多可能性。”
地铁穿行,串联城市。“十四五”期间,我市建设地铁1号线北延线16.93公里、东延线4.36公里和2号线东延线10.42公里,随着延长线投入运营,南昌地铁线网总里程跃升至160.16公里,车站总数达113座,运营里程从全国第25位跃升至第21位。其中,地铁1号线北延线线路长16.93公里,紧密连接昌北机场、昌九高铁及公交枢纽,填补了机场区域轨道交通空白;地铁1号线东延线是4.36公里的“短跑线”,将轨道交通服务范围拓展至麻丘片区;地铁2号线东延线长度为10.42公里,自辛家庵站向东直抵南昌东站,实现地铁站厅层与高铁东站出站通道的“同层精准对接”,为高铁枢纽注入全新动能。
为给市民出行提供更加多元化、高品质的出行选择,南昌还创新探索定制公交服务,目前定制公交主要包括“企业专线”“旅游专线”和“包车服务”三大功能服务。乘客可以通过“掌上公交”App或南昌公交集团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发起需求、订购座位”等操作,实现“一站式”出行服务。
10月13日清晨,在南昌地铁1号线汇贤大道站,永修至南昌城际公交准时停靠招呼站。市民李刚扫码上车后,沿赣新大道行驶24公里直达永修县。这一幕,正是南昌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南昌陆续推出了至共青城、庐山西海、鄱阳的城际公交,以“公交化+低票价”运营模式,打破过去传统客运班线“定时定点”的局限性,有效满足了都市圈市民高频次、点对点的出行需求。同时,为应对传统客运市场的收缩,南昌以保障城际公交“开得通、留得住、可持续”为目标,从制度破局、跨域协同、数字赋能、民生导向四方面同步发力,南昌与周边城市“一小时出行圈”加速形成。
与此同时,为给市民出行提供更加多元化、高品质的出行选择,南昌创新探索定制公交、拓展“旅游+交通+文化”公交服务,打造了“旅游+交通+文化”的全新出行模式,此外,还开通大站快车、节假日专线、商务专线及夜班线、微公交等多样化公交保障服务,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体系。
在绿色交通方面,我市基本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旅游观光巴士、微循环公交等地面公交为主体,公共自行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为补充的多层次、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与融合旅游、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慢行交通网络系统。2023年1月,我市获评“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77.50%,绿色出行满意度达96%。截至2025年10月,南昌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辆达2649辆,其中纯电动车辆1934辆,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378台,CNG公交车65辆,LNG公交车272辆,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辆占公交总体规模的比例达77.62%;南昌轨道交通运营车辆总数为203列,均为绿色交通车辆。
如今,南昌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更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高效的交通圈”正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圈”。立足“十四五”基础,我市扎实推进交通强市建设,不断优化运输服务品质,全面提升行业治理成效,加快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力推进南昌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